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中美携手合作“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2014/6/5 16:16:00 | 1772次浏览

2014年06月05日   实习生 杜侨雪    本报记者 吴红月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5月28日,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就“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达成合作协议。据悉,中美双方将共同参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研发,建立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序列综合数据库,共享未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试剂盒、大样本数据分析以及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中的应用。


查找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引发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支持,美国国家卫生院、农业部、国家疾控中心和欧盟等国家参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牵头的一个国际基因组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病原基因组研究,获得新方法新技术,以保证对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此项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规模研究,于2013年初启动,旨在创建一个包含大多数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的公共数据库。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教授Bart Weimer教授在北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创建一个免费的、在线的基因组百科全书或参考数据库,以确保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时,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可以很快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并且使用自动化信息处理方法追踪到其在食物供应中的源头。”


中美双方将开展多项合作

随着食品供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责任,Bart Weimer教授希望通过全球的合作,为国际公共健康管理带来一种新的模式。他说,该项计划还将彻底改变农业检测中现行的一些方法,以提高对食物链各环节(从农场到餐桌)分子检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在中国,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研究还刚刚开始,北京诺塞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曾参与2003年全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并一直关注着基因检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此次由该中心牵头,联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三方形成中国科学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 Weimer博士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将在全球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研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为数据共享、市场开发和技术应用提供有效的应用平台。

记者了解到,在“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签约项目中,中美双方的合作包括以下七大方面:一是中美专家在科学和技术人员之间培训和交流;二是“十万病原基因组项目”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亚洲范围内的扩大合作;三是生物资源的交换;四是项目相关信息和生物信息学的交换;五是联合发表科学出版物;六是争取两国对此合作项目联合资助。


中国将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中美合作开展“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对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发展是一次新的机遇。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总经理李秉珅表示,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最初是为了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建立的,但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诺赛研究中心的发展亟须新活力的注入,实现体制上的改革与转变。“此次国际合作的开展对于诺赛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诺赛将再前期投入500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和研发需要,我们也期待着政府能够给予项目更多的支持”,李秉坤强调。

在本次合作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主要职责是进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测序与收集工作,同时,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和完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朱宝利教授称,他们将实现对大样本食源性病毒基因的总监控,对外公布基因测序相关数据,并且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英典院长告诉记者,病源性病菌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中国市场上食品并未进行食源性病源微生物检测,因此,与美国合作建立病源性基因组数据库,将为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问题提供更加有效便捷廉价的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将利用“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共同建立技术平台和功能实验室。

作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一直承担着引领技术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和成果转化的作用,该中心主任雷霆在阐述此次国际合作的意义时指出,中美双方在国际化平台上,将打破原有的研发合作模式,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强调生物材料如微生物分离株、DNA序列及微生物综合数字的转移和共享,同时,对于知识产权将做出合理的界定,为推动基因组测序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开展更多合作。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对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给予了积极肯定。她表示,目前的食品安全、土地环境污染以及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基因技术将为上述领域带来跨越式飞跃,尽管现在应用还不很明朗,但是,未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空间前景不可预期。她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非常强调国际合作,此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 Weimer博士建立合作,将在创新技术、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企业成果转化上开辟出新的模式。

据了解,中美双方关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已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并制定了合作框架,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基因测序样本的研发和数据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