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欧阳竹:30年致力于把“荒原”变“沃野”

2014/8/6 8:58:23 | 1658次浏览

诗人西川说,荒凉穷尽了“荒凉”这个词。

中科院禹城试验站站长欧阳竹第一眼见到禹城盐碱地时就是这种感觉:“不能更荒凉”了。

198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欧阳竹,当时在工作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临毕业时认为最理想的工作是能留在广州某个政府部门或科研单位”。然而,事与愿违,身为广东人的欧阳竹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禹城试验站工作。

当时的禹城,有30多万亩低洼、易涝、盐渍化严重的洼地,学术界称之为“河间浅平洼地”,这种土地类型在黄淮海平原具有代表性,遍地都是“地檩子、沙包子、碱窝子”。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欧阳竹用了将近3年时间调整自己。终于,欧阳竹把禹城当成自己的家,吃住在农村,白天在田野工作,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试验数据。

与欧阳竹共事多年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高级工程师王吉顺说:“过去试验站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住在荒郊野外,只能靠收音机获取外界的信息。”

欧阳竹对盐碱地治理的兴趣始自对“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区”工作的参与。这个项目由国家科委主导,当时的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国家科委和中科院所属地理、地质等研究所的120多名科研人员,为解决黄淮海平原旱涝碱问题,来禹城调研。“顶级专家们的战略思想让我开阔眼界,受益匪浅”,欧阳竹说。

在禹城的前10年,欧阳竹的工作基本就是盐碱地改造,原来30多万亩的盐碱地现在还剩不到5万亩的零星地块。从2007年开始,欧阳竹和他的团队开始在改良过的盐碱地上搞现代农业。

“我们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就是使用节水、节能、节药、节肥的新式农业耕作方式,且覆盖有农业信息服务网,简称‘四节一网’。”欧阳竹说。

针对以前大水漫灌的问题,欧阳竹团队与地方水利部门合作,通过末级渠系改造、墒情监测、按方收费以及在农村成立用水者协会等方法,使农业灌溉用水节约30%以上;通过推广小麦、玉米免耕播种和合作化统一作业,节约能源50%;通过在农田周边搭配种植杨树、紫穗槐、苜蓿等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及引进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正常年份可以完全不施农药;通过推广控释肥、缓释肥、长效肥等新型肥料,优化施肥技术,节肥15%以上。

“四节一网”模式的现代农业目前已经推广10余万亩,而节水、节肥等单项技术推广面积更远远大于这一数字。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昔日的盐碱荒滩变成了丰饶秀丽的沃野。自2008年起,禹城市连续7年实现了平均亩产过1000公斤,成为“吨粮市”。

如今,中科院禹城试验站又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欧阳竹和他的团队的任务是,在山东项目区改造20万亩滨海盐碱荒地,改良100万亩中轻度盐碱地棉田改种粮食;推行1300万亩的粮食增产计划,到2020年,实现粮食增产30亿斤。

记者采访时,欧阳竹一身户外运动装扮,两鬓已生白发,长期艰苦的野外科技工作使他的皮肤有些黝黑。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科技奖项的他依然朴实谦逊。30年的田野守望,其中的艰辛非常人能够想象,欧阳竹坦承期间有过动摇,是老科学家的鼓励让他坚持下来,“只要你认为方向是对的,坚持下去,终会得到认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