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不过,目前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姚建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针对我国科研与产业尚未很好结合的现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向行业的联合基金可连接科研与产业,有望助力我国产业腾飞。” 螺旋式上升的科技与经济
谈到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姚建年指出:“科技进步势必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支撑。两者应相辅相成,呈现螺旋上升的良好势头。”
如今,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从3G到4G的快速升级,都是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结果。”姚建年说。
建立于1925年的贝尔实验室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卓越的产业实验室之一。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因为不断发明晶体管、激光等当时的前沿技术而屡次获得诺贝尔奖。姚建年对此评价道:“采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相结合的成功模式,是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值得深入研究。”
黏合产学研是关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发展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然而,在姚建年看来,目前,我国在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我国还没有形成依靠科技进步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市场环境,导致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转换成实际生产力。”他表示,此外,我国对科研成果的考核也主要侧重于成果鉴定、论文奖励等方式,忽视了科研和工业、产业的结合。
对此,姚建年认为,科技体制改革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黏合产学研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他期待,科技体制改革能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强化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连接科技与产业的桥梁
针对我国产学研脱节的现状,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
姚建年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除了支持自由探索的项目类型以外,还有一类特别重要、可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的项目类型——联合基金。“其定位就是瞄准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联合基金这一平台凝聚全国的科技工作者,着力研究从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中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推动产业革新和进步。”他说。
例如,截至2013年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宝钢共同发起的联合基金共资助了236个基金项目,重点开展了有关钢铁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先进工艺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
在联合基金的资助下,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对硅钢产品进行了系列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技术攻关,创新了国际先进的低温生产取向硅钢的工艺技术,使多个高等级硅钢新产品质量跻身世界一流。
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重大项目“重油催化转化过程导向的功能分子筛材料创制”中,课题研究团队围绕重油大分子催化转化应用开展研究,形成了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重油加氢工业催化剂设计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姚建年表示:“面向行业的联合基金,正如连接科技与产业的纽带、连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