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殷红春:校园考“证”要“量力而行”

2014/5/4 14:08:22 | 1792次浏览

近年来,“考证热”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就业压力使很多学生都想用证书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据记者走访发现,证书虽然有用,但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计算机二级、英语六级证书现在只能算是大学生的标准配置,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必须比别人多点什么才行。”济南大学小刘说。今年即将毕业的她是个真正的“考证达人”,从大二开始,小刘已相继考取了摄影师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证。小刘告诉记者,她们专业内的一半以上的人都投入了考证的热潮中。

面对校园里的“考证大军”,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表示可以理解。他认为,教育投资行为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个体根据自身理性选择的结果。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其他方式展现自己。在个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值得鼓励。

但是他也表示,个体理性很可能导致集体的不理性。市场的盲目性与滞后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已经供过于求、有门槛限制的教育市场上投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随着教师职业的大红大紫,很多大学生的职业目标都转向了中小学教师。据记者了解,山东某文科毕业班超过三分之一的女生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但截至目前,只有李欣收到了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录用通知。李欣告诉记者,招聘中一部分学校要求应聘者所学专业必须与所应聘的教学岗位高度一致。直到应聘时,她们对这一情况才有所了解。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殷红春认为,这是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的结果。很多学生从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盲目跟风的后果就是做了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