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Dr.魏:挫折会让我进入战斗模式

2014/5/27 15:56:29 | 1696次浏览

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被公众亲切地称为Dr.魏的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魏坤琳被打造成了科学明星。他总是在观众惊呼选手的特异功能之后,冷静地用科学理论给出分析。面对“帅教授”的称谓,他一再强调,“娱乐的东西我不在乎,我也不在乎有名,我只在乎学术”。

喜欢打篮球玩游戏,但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魏坤琳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从小对他也没太多管束,平时交流多是日常琐事。学习是魏坤琳自己管理的,父母从不多加过问。

魏坤琳的调皮是出了名的。可是这个淘气鬼一旦碰到有趣的书,立刻就能安静下来。“家里那点儿书都被我翻遍了,翻了至少3遍。”当时家里的书不够魏坤琳看,每次去亲戚家,他肯定蹲在那儿找书看。而当时的魏坤琳“什么书都看”,连舅舅家的工程类的书也会饶有趣味地翻看很久。

初三时,有一段时间他上厕所时也看书,实在没书看了就抱着汉语字典或者成语字典进去,“字典不是按照ABCD排的吗?我至少看到F了。”

成绩一直很好的魏坤琳却从没做过班长,一直担任副班长或者学习委员之类的职务,“因为我长得没那么正义,太调皮,不让我当班长。”他笑,说自己是唯一不像班干部的班干部。

班上正义感极强的班长多年后还对他说:“你知道吗?当时上高中的时候我有点恨你,因为你老在讲小话。”那位班长很讨厌上课扰乱纪律的人,因为魏坤琳当年坐在女生们旁边,老是调侃女同学,“聊得特别开心啊,经常就是我走到哪儿,哪儿就有不断的‘哈哈哈哈哈’……”

高中时,班主任曾经把魏坤琳从游戏厅里揪出来。虽然他总是和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一起玩,但是成绩依旧名列前茅。他的家离学校挺近,经常下课了还在学校打篮球,班主任看到后老远就喊:“魏坤琳你还不回去吃饭啊!”

虽说调皮、爱玩,但是魏坤琳玩起来绝对收得住,“我自控能力极强。我去打篮球,玩游戏,再喜欢我也控制得住,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魏坤琳说:“我最在乎的东西是自由,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不是书呆子式的学习,而是学对他的知识体系、认识世界有帮助的东西,“只要有帮助,不管是什么,我都会去学,都有兴趣。”

如同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一样,魏坤琳也会在意成绩,但是并不会在意太多,因为“知道终点线在哪里,前面都是有起伏波动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框架下,高考可能才算是中学阶段的终点线。

高考失利应该算是他受到的第一次大挫折,之前嘻嘻哈哈地在平坦道路上过得很是悠闲自在。“考完成绩下来我看了都不敢相信。”但他不会情绪低落,“挫折只会让我进入战斗模式。”

从不犹豫做人群中最特别的人

到北京体育大学报到时,父亲对他说,“以后的路就你自己走了,我只能送你到这儿。”

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魏坤琳就开始规划以后的道路,比如“要么研究生考北大,要么直接出国,最差也在本校读研。”

他并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从来不犹豫做人群中最独特的一个,毫不犹豫。”大一上学期时他考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准备第二学期继续考六级。但是在北体大,基本上没人会这么做,“他们觉得要是第二年能把四级考过就不错了。”

记得有一次上课时,魏坤琳坐在第一排,后面的同学调侃他:“什么?你下学期真的要考六级啊?”他认真地回答:“对啊,你要是想都不敢想,那你肯定做不到。”说完他就转过头去了,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

后来魏坤琳听说自己所在班级的群里,同学聊到他,有人说当时班级组织同学去郊区植树,他是唯一一个带着英语书晚上在灯下看英语的人。

北体的课程整体来说比较简单,带着中学时代养成的自学习惯,魏坤琳上课也不怎么听,但是“我可以说我是我们那个班或者学校唯一一个没有浪费时间的人。”一般时候,他都会自己看书,学学英语和计算机。

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运动控制,因为他觉得这个研究“很酷”。

留学时,德国裔的导师和魏坤琳开玩笑,叫他“why”。一开始可能是发音问题,错将“wei”发音成了“why”。“但后来老师故意读‘why’,我纠正他了,他也没改,因为我老问他为什么。”

生活中魏坤琳也很喜欢调侃,学术方面也是,“我的特点是把比较辛苦的研究看作是在玩儿,因为我认为我做的东西很有意思。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压力。”

你要记住我是一个老师

一开始参加《最强大脑》节目时,有人就说魏坤琳肯定会火。

他反问:“火是什么意思?”

尽管被冠以娱乐圈光环,但魏坤琳一直在试图通过这个渠道去做科普的事情。他曾对一些媒体说,发现身边的“最强大脑”主要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发现身边的人的特点,发现身边的人都擅长什么。“比如一个家长,一个小孩摆在你面前,你看到了什么,他喜欢什么,他擅长什么。其实好多人都不知道。”

其次,发现自己。“高考后填志愿,你们知道你们要填的志愿是什么吗?”他问。

“你学了十几年,都为了高考这件事,但当你填志愿的时候,你可能花30分钟就做好了。你怎么不想久一些,花一周,甚至花一辈子去想自己到底擅长什么,这个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而且,你想过你选的专业和能力契合吗?这对认识自己很重要。”

魏坤琳提到大学生容易困惑的几个时间段。刚进大学时,发现专业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想换专业又不知道换哪个;临近毕业时,又在找工作、读研和出国之间犹豫不定;读完博士,可能又会发现:“我是PHD了,我是专业人士了,可这又不是我最喜欢的,怎么办?”

在他看来,其实大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早点想一想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到底在哪些方面,而且很多事情只有尝试了才能知道到底适不适合。

虽然多次有去业界工作的机会,但是魏坤琳都拒绝了,“我不想,虽然去业界挣钱比较多,我觉得学术挺适合我的,我也很在乎学术。”

他觉得在目前的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非常有趣且有意义,而且压力也不大,研究经费也不缺,一点都不“苦大仇深”。“做研究你何必显得那么苦呢?这个态度是会传给学生的。你开心的话你的学生也会开心,有什么难的?”

要说到缺什么,魏坤琳直呼:“学生,我缺学生,我有太多事情要做啦,学生远远不够。”

说魏坤琳是个工作为重的人一点都不夸张,除了陪家人外,他周末基本上都待在实验室工作。

“钱我不缺,缺不缺钱是相对的,我的物质欲望比较低,这种生活需要多少钱?那我还要什么呢?如果说要度假,我明天就可以走了,我明天就在东南亚某个海滩上躺着了。当然我没干过这事。”魏坤琳笑着说。

魏坤琳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当老师的爱干嘛干嘛,很自由。我喜欢运动控制的研究,会持续地创造出东西来。”

每次别人拿他和娱乐圈混着谈时,他就强调:“你要记住我是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