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谢和平:科技经济“破墙” 首要解决“观念”脱节

2014/5/29 9:43:53 | 1662次浏览

 2013年03月04日   责任编辑:武丹      来源:中国科技网


“一些科研项目立项,仅凭科学家爱好和探索的需求,忽视企业和产业发展;一些企业,急于求成,仅盯住产值利润、保值增值,忽视长远竞争力。这些都不利于科技与经济结合。”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代表认为,科技经济“破墙”,首先必须要解决企业、高校院所的研发立项思路、考核标准、发展理念等多个“观念”脱节的问题。

在谢和平看来,我国的科技与经济脱节,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搞基础研究、院所搞重大攻关、企业负责生产”的分工体制。

“一些科学家仅凭自己爱好、研究需求申请项目,这对于学术前沿理论探索、自然科学是可以的,但对技术创新、对应用性研究就不应该这样了。应由企业提出需求,再由高校院所来做。”谢和平认为,“我们正迈步走向科技强国,应该由一批人专门去探索世界关注的科学问题、学术前沿;也要有人去研究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现实技术问题。”

谢和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逐渐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从根本上说一些观念仍亟待改变。

“一些世界500强企业,起步之初处于严酷的市场竞争之中,他们对自身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和科技投入非常重视,很多公司将营业收入的5%而不是利润的5%用于研发;很多企业,研发人员动辄千人,在世界各地都有研究机构。”在谢和平看来,相比而言,我国企业存在着明显差距。

谢和平认为,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要先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然后才是技术研发主体,必须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来发展现代企业。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只有拥有核心技术,企业才有长远的竞争力,而不是靠一时的产品,一时的市场份额体现竞争力。

另一方面,是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观念“脱节”。“大学院所科研成果要转变为生产力,涉及诸多环节。现在企业往往希望这个专家或者成果一来,马上就能成为产品、就有装置、有成熟技术,产生实际效益。但实验室出来的成果用于生产实践,也面临再创新、很多适用技术研究。”他认为,企业应该允许这些成果继续改进、继续创新,企业只有理解和认同,才会有效解决这些产学研脱节问题。

最后,是企业评价标准的“观念”脱节。他说,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者,政绩考核主要指标是产值利润、税收贡献、保值增值等,而并非长远发展。“企业有没有人才队伍、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能确保长期立足,对于这个问题思考也脱节。”

他说,解决上述脱节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同步推动深层次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快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实施。(记者 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