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由东北大学学生会倡议发起,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能见蔚蓝”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南湖校区和浑南校区同步进行。
上午9:00,学生会邀请两校区全校师生进行“低碳,环保,能见蔚蓝”签名、涂鸦活动,并向参与的在校师生发放2015年地球一小时"能"见蔚蓝活动宣传单。
晚上20:00,学生会成员走进各个宿舍楼,倡议学生关掉照明灯光、电脑等一切不必要的电源,并鼓励学生将“地球一小时”的环保理念用手机短信传达给家人、朋友,邀请更多人参与到此项活动中。
晚上20:30,随着活动现场倒计时的开始,校园内宿舍楼的灯光逐渐熄灭,静谧的蓝天下,一颗颗守卫地球的决心如星辰般闪光,就好像黎明从不遥远。与此同时,学生会邀请广大同学“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共同开展荧光夜跑、挑战指压板等活动。当荧光在校园各处闪烁,就好像一颗颗坚持环保的决心汇入江河,融入大海,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活动结束后,来自机械学院的郑子昂同学说:“面对气候变化,我们每个人都郑重承诺,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将发挥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汇小流成江海,期待明天能见蔚蓝!”
本次活动在多方协调下圆满落幕,不仅让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熄灯一小时,对于节约能源、减少发电造成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性气体排放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当由此激发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化为思想,当思想化为行动,当行动变成习惯,那对于全球环保事业的贡献,将绝不限于数字。
与其“霾”怨,不如行动。还我东大美丽的蓝天,建设美丽新校园,需要我们马上行动起来!
链接:
“地球一小时”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7年在澳大利亚发起,号召民众关注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现已成为一个全球参与规模最大的开源性环保行动。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地球一小时正式引入中国。为响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2015地球一小时在中国继续聚焦当前最为急迫的环境议题——雾霾,发出“能见蔚蓝”的倡议。“能”,意味着可再生能源能够带来改变;“蔚蓝”代表我们每个人对告别雾霾、寻回蓝天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