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软实力”

2014/4/15 15:17:45 | 1565次浏览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围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或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品牌专业建设,或深入细致地进行着“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或依据新的标准加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力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几乎都在专业领域,大家关注的都是如何“突出特色”的“个性发挥”,即提高学生职业化的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等“硬实力”,而对更加基础和重要的“成长共性”,即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公民意识、职业规划、人际交往、思想品质和精神素质等“软实力”的培养教育普遍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与如火如荼的专业课改革相比,承载素质教育使命的公共基础课却备受冷落的冰火两重天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院校因为需要加大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将部分公共基础课程要么压缩课时,要么干脆取消。

作为高职教育,突出“职”的特点,重视对学生“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固然无可厚非,但忽视学生“软实力、软素质”的教育和养成,不仅过于“短视”和功利,也严重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

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应属于应试教育“优中选优”竞争中的弱者。总体看,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动力,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惯较多,学习方法欠缺,自卑心理较重,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足,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坦言,所学专业是家人代报的,并非出于自愿,自己的志趣到底是什么,内心也很模糊。之所以到课堂上课,一是受纪律约束,二是为了考试。由于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不足,学习过程中很少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准确表达哪里不懂、为何不懂。

高职学生的上述特点反映在思想品质及日常表现中,就呈现出缺乏理想信念、遇事没有主心骨、情绪缺乏稳定性、遇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人的理解与合作、不太会处事等特质。很多高职学生虽有爱国意识,但不懂得与具体行为结合,在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上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不能有效协调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在不久前的一次讲座课上,由于教学需要,笔者对4个专业的200多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及“你认为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义的核心竞争力的八大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中自己最欠缺哪种能力”时,出乎意料的是,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除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之外的其他六大能力,约35%的学生认为自己八大能力都欠缺。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突出“职”的特点,在关心学生就业状况,重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更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思想实际和现实表现,在励志教育、人格塑造、适应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等“软实力、软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使高职学生的“短板”变长。

真正的高职教育应该是有设计、有策划、有目标、有理性地去实现职业化,它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会做事、高技能的“硬实力”,还应具备会做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