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创意往往走在创造的前面,超前的思想会引导人们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走上创造的道路。学生不一定需要系统地学习知识,有的时候按需获取的学习、片段式的学习都是可以的。
西方教师不同于中国教师的授课方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各位同学,下面我们按小组划分,每个小组都确定一个动物,然后其他小组可以至多问五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能用最少的问题猜出答案。”在大同中学高二(2班)的英语课上,来自法国罗宾学府的英语老师劳拉以其不同于中国教师的授课方式引起了学生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21世纪的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对事物有着新的思维和新的需求。教育创新,势在必行。创新意味着改变发展。知识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的人,创新素养培育是社会交到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份考卷。面对创新素养培育的命题,教育工作者们在思考什么?又能做点什么呢?来自瑞士、日本、澳大利亚、 德国、丹麦等10个国家的l3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汇聚上海市大同中学国际教师论坛,共同聚焦教育创新。
创新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方式,它能促使人与事物变得更好。而引起这些积极变化的必要条件是为学生提供广博的学科教育,以此培养 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瑞士音特拉根高中的副校长安曼先生告诉记者,在瑞士,几乎所有中学都将创新当做了一项重要的办学任务,这种思想对学校的 办学、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培养甚至整个瑞士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习和接触不同的学科和学习项目,学生的创 新精神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音特拉根高中,学校一周实行四天教学,每个星期的周三,学校向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项目和外出游览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 学习生活。在这些项目中,“瑞士企业家项目”是最有名的一个,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并经营一年,努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自己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充分认 识企业,提升自己的管理和经营技能,为将来真正踏上社会,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创新型项目现己成为各个国家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板块。在日本的市川高等学校,学生每周都拥有两小时的活动研究时间,被称为“市川科技课”。每位 学生都必须在实验室中向专业的研究员学习一次,学生先通过基本概念的学习对研究项目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通过实践来亲自证实这些概念。在实践的过程中, 每位学生必须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4次演讲,其中还包括一次英语演讲。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市川高等学校先后和12所大学及企业建立了友好关系,极大地鼓 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科技课”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61%的学生认为“科技课”给学校带来了积极的影响,79%的学生对探究实 践课持积极态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动力。而在家长中,99%的家长认为“科技课”让孩子更加成熟了。
可以说,教育的创新是时代的挑战,在如今的知识型社会,教育的实用价值己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熟记一些知识。如今的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是优质 教育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能作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不断发展的经济、不断进步的科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频繁交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一生中会遭遇 多次基础知识的变革,但学生却无法在毕业后一次次地回到学校重新学习知识,因此,在学生在校期间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教会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 去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是最重要的。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新兴技术和变革,需要我们的学生自己去寻找信息,独立评估不同的主张和看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熟悉 的事物,用创新的态度去对待不熟悉的事物。因此让学生亲自在实践动手中提升认知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创新课程: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一直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发展的进程。教育的创新也同样离不开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如何才能发掘那些具备创新潜能的学生?评价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潜质的依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遴选才不会错漏千里马?这些都是值得教师去认真思考的。中外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根据学生现场的表现和态度,深入地探讨了这些问题。
过去简单地用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简单地评价、筛选是有失偏颇的,教师不能将目光仅仅投注在“高分”学生的身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自己的性 格,教师的任务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露自己的能力、显示自己的特长,只有这样才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美丽的风景。大同中学开设的CIE课程可以说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课程开展至今,历经五季,设计的活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甚至涉及到了部分大学科目。如“设计类项目”中包括了材料学、建筑力学等内容;“媒 体与传播项目”中包括了新闻采编、摄录像等内容;“生化类项目”中包括了化学分析、植物学等内容。
通过CIE课程,教师们手下集聚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学生。在这些课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退居二线。这样的一种授课模式大大改变了以往 的授课方式,老师在课堂上不必说得太多,而老师的“不说”是为了学生“多想”“多说”,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而不要被老师的想法所禁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而 不要让老师的体验所取代;让学生说自己的疑惑而不要让老师的答案来封闭了他们的思路。在“文史哲研修班”里,经常看到的不是老师的口若悬河,而是学生时而 掩卷深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窃窃私语。在“综合科技研修班”中,没有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自己摸索、学习、创作,他们用剪刀、画笔、油彩挥洒自己的奇思 妙想。
但对于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存在质疑的声音: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老师的知识范围,老师不能指导,学生又如何收获?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王子学校 校长马克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表示,知识是无穷尽的,老师的知识也总会有不及之处,僵化地认定学生的知识必须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是没有道理的。老师 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具备的知识,更在于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他可以为学生指出一条通往掌握更多知识的道路,而最终如何走通这条道路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 所以,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能力,至少不能已低估他们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确保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方式是有效和有吸引力的。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是 什么”的事实,还在于传授“怎么做”的技能,教师培养的是未来世界的公民,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创新素质培养:让学生寻找到学习的快乐
有人说,创新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储备,学生是无法接受如此多的信息量的。来自丹麦奥 德斯兰德斯学校的教授汤姆·汉登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即使知识不够也能创新。创意往往走在创造的前面,超前的思想会引导人们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 走上创造的道路。学生不一定需要系统地学习知识,有的时候按需获取的学习、片段式的学习都是可以的。比如,学生想研究两汉时期上层建筑的特征,一开始他选 择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的脉络,立意新颖,得到语文教师的好评,可是他的论文在历史教师那里搁浅了,原因是论证方法不符合历史的文献考证原则,而历史文献 学是大学历史系的课程,于是,这个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完成了最终的论文撰写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喜悦是教师的最高艺术。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对爱因斯坦所描述的“艺术性”教学的反思。德国瓦尔道夫高中校长 沃尔夫女士告诉记者,学校正开展一项名为“学习时间”的计划,旨在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每天都拥有60分钟的时间来自主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自我安排学习时光,判断自身学习上的不足,并通过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在交流和沟通中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
创新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创新课程,也需要创新教师。创新教育也需要进一步渗透到更多更广的领域,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更贴近现实生活,在业余时间中也能彰显创新的个性。
(文章来源: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上海教育》杂志 记者姜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