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大学生创业返乡种地呼吁调整农业相关政策

2014/1/27 11:00:22 | 1933次浏览

    在大学里学习物流专业的白永浩(化名),毕业后在物流行业打拼了几年,最终选择回到农村老家种地。2008年,他在北京郊区创办了一家农场,改批发为订单农业,走高效种植之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是一个低利润行业,同时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北京现在人工成本很高,我真的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比如农业相关补贴,对接上下游产业链。”白永浩表示,虽然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相关政策,“但这些年来,我真的没实际享受到什么具体的扶持政策。”

  在白永浩看来,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其实一直在“帮强不帮弱”。农民享受补贴有一些具体的门槛,比如要有一定的投资额、规模等才能获得扶持,白永浩承包了200亩地,做种植也做养殖,还有电商农业,但是从政策的角度讲,他不符合获得补助的任何一个条件。白永浩解释说:“政府部门需要看到农民在建设方面的成果,比如盖了多少个大棚,种了多大面积的农作物,我今年可能达不到政府规定的数字,那是因为我有规划,每一步做什么都很清晰,在几个方面平衡发展,几年后达到这个能申请补贴的规模也没问题,但政府的政策照顾不到这些。”白永浩一直有个疑问,根据扶持政策,投入的初期得不到补贴,可是等发展起来了,补贴还能够起到扶持的作用吗?

  申请补贴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盖的章很多,要求的人也很多。“申请要通过乡镇、区县各个地方管理部门的盖章,哪个环节不求人送礼?”在家乡种了几年地,白永浩对政策补贴也看明白了,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白了,拿不拿得到补贴要看你有没有关系,这就是潜规则。而且,人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关系,即使你想挤进去分一杯羹都很难。”

  作为创业者,白永浩非常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对补贴的发放给予重视,加强监督,调整补贴发放方式,把补贴给真正需要的人。他说:“比如我没有建

大棚,但是我创造了产值,我的销售单据你可以查到,我账号上有钱,这样能不能作为获得补贴的必要条件?为什么非要用硬件来说话呢?”白永浩认为,大家都在呼唤农业方面有大的变革和发展,这种大的发展一定是模式调整和新模式的加入才有机会,他现在就在尝试把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提高农业附加值。

  农产品市场还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在白永浩看来,如果农产品价格过低,食品安全问题就难以保障。中国不像外国是农场化运作,而是一家一户的承包模式,农产品价格不高,中间商还要赚钱,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低了,商贩去农民那里收购的时候就一定会压榨农民。即使价格低了农民还是得种地,那只能用一些方法来解决,于是各种化肥能用全用,再加上增产剂、膨大剂、催红素都用上,原来一亩地能产1000斤,这样就能产几千斤了。白永浩希望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的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他又遇到了难题。

  白永浩想把合作社注册在村里,因为这里离土地最近,但政府不允许公司在村里注册,他就只能把合作社注册在镇上。“为此,我还要在镇上租房子,一年要两万元租金,如果允许在村里注册,我们家就有房子,对创业者来说,资金本来就紧张,这种开销其实是可以省下的。”为了做好农业电商,白永浩还曾经试图成立一家物流公司,但却发现“买”不起虚拟地址,因为拥有这样一个地址要缴纳近百万元的税款。所谓的虚拟地址就是开发区管理部门给公司一个注册地址,但公司要保证每年向开发区缴纳一定的税款,等于是花钱“买”注册地。

  从小就干农活儿的白永浩,原本想通过读书脱离农业,但大学毕业后,机缘巧合,他又回到了农村,做了几年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觉得“农业真的很需要大批有活力的年轻人进入才会有发展”,同时,政策应该向农业一线倾斜,切实解决问题,“为什么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么个小动作让大家都叫好?因为它真的为做企业的人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