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教师。而一流的教师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养:崇高的师德、出色的业务水平、甘为学生发展导航引路的奉献精神。
崇高的师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应忠诚教育事业,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努力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并对学生施以教育。我们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有所成后将走上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决定他们未来发展之广度与深度的基础,首先是师德。
因此,我们的师德教育,面对的不仅是今天讲台下的学生,更是明天讲台上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言传身教,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以及面对自我、审视社会的态度,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情工作的人,学生才可能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继而从讲台上的伟岸身影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出色的业务水平
大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在求知上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他们对于知识的不断渴求和积极思考,正是教师加强进取的源源动力。业务水平是立足于三尺讲台之本。唯有自身不断开拓进取,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要求。教师应当是科研领域的研究者、思想者、创造者,应当通过不懈的努力,坚持走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努力做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出色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的新型教师。
科研的求真无止境,教学的求新亦无止境。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直接影响。如何将自身科研的发展进步与教书育人的实践相结合,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命题。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社会需要的将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新型人才。
首先,教师应当努力做创新型的教师,不断加强与世界各方学者的对话,在广泛吸取当今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研究,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握一切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调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培养他们的严谨扎实的作风、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甘为学生发展导航引路的奉献精神
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学生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甘为学生的发展导航引路,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需要每个教师的真诚奉献。在学习和科研的道路上,初出茅庐的学生必然会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伸出手,帮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勇于面对失败,重新树立信心。我们面对的,是性格不同、发展潜力不同的学生;我们培养的,是未来在不同岗位上为社会发展作出不同贡献的人才。教师的意义就在于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个性化培养创造其主动发展的空间,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开拓进取的平台,引导其学有所成,回报社会。
面对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使命,面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契机,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将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力争走在科研教学的前列;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