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审美教育优化当代大学生

2014/5/7 17:11:08 | 1682次浏览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流行于社会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惠主义已经开始渗入高校。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误区,改变现状,是高校教育者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理应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审美教育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和落实。

审美教育的特点及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培养人接受、理解、评价、欣赏美好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之这种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手段。它是对受教育者的精神情致的塑造和陶冶,净化着人的思想和理念。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人性的回归与复苏,步入高校的90后“天之骄子”,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需求,注重经营美丽、经营梦想,重视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反感简单说教。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应总结规律,顺应潮流,改善方法,有的放矢,应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而审美教育便具备这种特定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审美教育具有令人愉悦的可感形象,它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一本《谈美》的书中说:“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她是心物媾成的婴儿。”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审美教育就是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广大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美的鉴赏和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扬善弃恶,不仅达到“好德”的境界,而且达到“乐德”的境界,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

第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快,能促进思想的健康发展;反之,由于紧张、烦乱以及一切恶劣心情,感到困惑郁闷,则会带来思想上的负面因素。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专家指出,“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针对学生的“郁闷”,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面对美好的事物、神奇的山川,人的心灵会激动得发颤,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驱动不禁油然而生,而且会渐渐化作自觉自愿的美的潮流,使其心气通畅,人格升华。

第三,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工作的审美态度。前苏联著名学者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美的标准——这同时也是道德的标准。健康的身体、崇高的道德、高尚的美感——这可是我们通常总说的那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环境,就必须理性地看待学习、工作的审美价值,在学习工作中领悟自己付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进而激发其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热情,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奉献激情,实现思想上的升华。

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倡导四美、率先垂范。教师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必须有崇高的师德,练就过硬的师能,创造一定的师业。俗话说:“好言行、好形象就是好教材。”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作为人民教师或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无论在内在气质还是在外在风度上,都要使教育对象产生美感。

形式多样,推陈出新。随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个人意识和求美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以满足广大学生日趋强烈的审美心理需求。如除切实抓好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等举措外,积极把欣赏中外名著引进英语角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外名著的意态美、凝炼美、豪放美、空灵美、含蓄美、闲适美、情感美和壮阔美……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富教于乐,潜移默化。实践证明,如果把思想教育寓于美的形式、艺术形象之中,就会造成一个赏心悦目的心境,使抽象的感情知识变得形象、活泼,让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

美化环境,以景感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那就是“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刘佛年也曾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校园文化氛围,第一个把学校优美的环境称之为“第三课堂”。所以应该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知识化建设,使校园空间丰富多彩:有拂面春风般的默默熏陶,有润物小雨般的细细濡染,有牵魂动魄的艺术作品一样的悄悄诱导,有发人深省的箴言哲语似的启迪。

多种形式的审美教育自然能熏陶感染学生们的心灵,提高审美的情趣,感悟生活的真谛,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