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上除了原始民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也许只有儿童把音乐舞蹈作为自我情感的直接流露、互相的交流以及向家长或其他重要人物表现自我的重要方式。音乐舞蹈对他们说来,首要的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感知生活感知艺术。
学习个性化、激发感知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如:学生欣赏《白毛女》中的“扎红头绳”,边即兴用动作体态律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虽然学生没说一句话,但教师从学生欢快的体态律动中完全可以看出他们自己体验到喜儿和她的爹爹在扎红头绳时的愉快心情。
目前,许多教师把音乐课当语文、数学课一样来进行教学,把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上和音乐技能的培训上。因此,认知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不应成为其主要内容,感悟音乐才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其次,在听觉中感知音乐。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 例如:我让孩子自己带的自制打击乐器,通过即兴性的奏乐本身,自然的、音乐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与音乐的全面有机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学会音乐、理解音乐。
第三,尊重学生的跳跃思维激发感知力。音乐审美是有感性切入的心理活动过程,在美感获得的初级阶段,它排斥理论说教。美的个性、不可知和不可控制性都给教学带来了神秘的色彩与特殊的质感,而孩子是音乐意义的重要建构者,只有经过他们的体验和感悟,音乐教材才有价值,才会产生对音乐的喜爱,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这才是孩子聆听的初衷和愿望。
理解节奏节拍注重感知体验
节拍和节奏是音乐构成的重要素,在音乐表现中具有重大意义。我个人认为,相对孩子“容易理解”的旋律、音色等其它音乐要素,教会孩子节拍和节奏在儿童教育中具有大厦筑基的重大意义。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活力。儿童时期我们就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节奏训练。拍手是学生经常重复的动作,也是学生表示内心喜悦的动作。我们可以从拍手开始,和学生玩玩拍手的游戏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当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领悟到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并且在说话、舞蹈、游戏等方面善加运用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孩子已经拥有了出色的“音乐细胞”。
表演展现 提升感知
人类对自己的感受、情绪、思维、意识,有一种本能的表现欲望,这表现与其说是人为地去表现,不如说是自然地流露。
首先,以情育情。情感的交流是双方的,在师生交往中起导向作用的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情感能左右情感交流的深度和范围。具有情感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愉悦心情,引导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群体之中,把自己的情感传给学生,以情育情。
其次,以表演展现个性。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与爱好不尽相同,我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通过表演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这样,既避免了老师文学化的解释,又使学生在实践表演中享受了成功,找到自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学生眼中的音乐世界才会五彩斑斓。
总之,音乐用其独特的感人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来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这一心理因素,并围绕主题音乐教学,让学生愉快、轻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