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

2014/5/23 9:35:20 | 1752次浏览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师范高专历经20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职前与职后贯通、培养与培训统筹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模式,即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规划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

培养目标一体化

培养目标一体化是指根据教师成长规律,把教师终生成长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体把握教师成长的方向,阶段设计教师培养目标。

职前教育,重在奠基。职前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使师范生掌握必备而系统的基础知识,确立系统而科学的教育观念,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具体操作上,一年级重基础,强化“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二年级重综合,进行讲课训练(课前10分钟说课),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三年级重实践,进行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强化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

职后培训,重在提升。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但他们面临共同的任务:一是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向着“骨干教师”直至“名师”的方向发展。二是不断提高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成效。“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是对职后教师的根本要求。对新任教师的培养目标为“帮其适应岗位要求”,对初级教师“促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对中级教师“帮其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对高级教师“帮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把握教育热点问题能力”。对于新教师和初级教师适应性的教学要多一点,对于中级和高级教师,研究性的教学要多一点。

课程设置一体化

1.合理调整职前教育课程

按照“够用为度,适当超前,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原则,对职前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一是精简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对基础理论课程的门类及教学时数进行了压缩,同时调整了基础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做到体系严谨、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够用为度,力求为实践类课程留出足够空间,保证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二是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学校强调职前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理论知识够、职业能力强、适应岗位快、发展后劲足”的要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实施了“411教改工程”、“五证换一证”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411教改工程”,即安排师范生用4个学期学习专业课,用1个学期到实习基地学校顶岗实习,最后1个学期进行总结、充实和提高。“五证换一证”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取得“普通话合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三笔字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等五证后,方可领取毕业证。同时构建了以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截至2009年12月,职前教育的实践类课程占学校课程总数的50%以上,职后教育的实践类教学时间占总课时的80%以上。

三是增设选修课程。围绕师范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基础,组织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的比例。从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为学生开设60多门选修课,每年参加选修课学习的师范生达到1.5万多人次,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

四是增加了地方课程。学校根据区域文化特点,组织力量开发了覃怀文化、太极拳、太极操、地方戏曲等课程。利用太极拳发源地、太极圣地这一有利条件,学校组织教师创编一套融太极拳于舞蹈之中的太极操,已在全市中小学中推广。近年来,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表明,覃怀文化、太极拳、太极操等方面的功底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项独特优势。

五是重视特色教材编写。近年来,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正式出版教材170多部,自编校内使用的特色教材及实验实训指导书140多本。

2.科学安排职后教育课程

按照“更新知识、把握动态、充实提高、适应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发职后教育课程。一是理论提升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旨在补充职前教育理论知识不足的课程;另一类是重在传授新理论知识的课程。二是菜单式课程。学校开发了一批不同层次和内容的课程或讲座,由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学习。三是应用性课程。学校开设了以实用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比如,根据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等现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开发了与之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

3.加强职前职后教育课程衔接

“加强衔接,促进沟通”是课程一体化的核心。学校以四种方式加强职前职后教育课程的衔接:一是同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互补。职前教育侧重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职后教育则着重进行拓展、引申和知识的更新。如教育学课程,职前教育主要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职后教育则主要向中小学教师介绍新理论或新成果,并且增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教育的内容等。二是针对传统师范教育中缺失的知识,开设互通的课程。三是根据不同阶段教师成长的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如实践类的课程,职前教育侧重于基本的职业技能和基础的职业能力的训练,而对已经有了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则重点进行说课、教材把握、教育谋略、教育难题研讨、教育研究方法等综合技能和能力的训练。四是针对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置课程。这类课程的内容一般比较精炼,实施比较灵活,能满足师范生或中小学教师个性化的需要。如职前教育进行的各种讲座、学术报告,职后教育进行的菜单式教学等。

教学规划一体化

教学规划一体化是指对教学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并分步实施。对教育活动、教育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统一安排,避免实践中的盲目性、重复性,增强工作的连贯性、预见性和规范性,是从实践层面上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保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理念和精神。改变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实践的做法,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近年来,学校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手段开展教学的课程比例逐年升高,在必修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时数达到总课时数的80%以上,涉及课程160多门次,100%的课程有电子教案。

1997年焦作市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河南省唯一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国家级实验区”, 焦作师范高专承担了为全市的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的任务;初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派出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北师大、华中师大、华东师大、河南大学等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并于2003年起分4批对全市的初中教师进行了轮训;从2008年起,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学校为全市的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提供了服务。近几年来,学校与焦作市教育局、焦作市教育学会组织开展了多次新课程研讨活动。

通过开展这些工作,焦作市中小学教师全面确立了新课程的观念,掌握了实施新课程的技能,保证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而与此同时,焦作师范高专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师范生也渗透了新课程有关知识的教学,在职前教育便开始了新课程师资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资源配置一体化

资源配置一体化是指学校高度重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承担职后教育的任务纳入了专任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教师平时要做好开展职后培训工作的准备。在校内,学校依靠内部工作协调机制,保证了职后教育可以使用各校区所有的设施设备。近几年来,在寒暑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规模培训时,新校区便为继续教育学院提供了数百间教室和宿舍,图书馆、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标本室等全部对参训的中小学教师开放。在平时的培训中,学校各部门与继续教育学院一起精心编排课表,使各类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开展职前职后教育工作。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用人员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从县市区基础教育教研室聘请教研员担任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定期请优秀师范毕业生来校说课、上示范课或介绍教育教学经验等。聘用学识渊博、有较高威望和影响的学者,定期来校为师范生介绍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动态,或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举办学术讲座。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而研究”,焦作师范高专实现了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无缝对接、融合贯通,形成了政府、高校、中小学、受教育者个体四者行为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8万余名合格师范生(包括师范专科教育和学历补偿教育),焦作市2.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部接受过焦作师范高专的在职教师培训;学校承担焦作市中小学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全市教师新课标培训以及全市中小学校长培训等多项培训任务,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焦作市义务教育阶段有82%以上的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是焦作师范高专的毕业生,他们在焦作市的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