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小平同志在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得到了最真切的注解。从“教学挂图”到“幻灯机”再到“多媒体”,课堂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教室”到“语音教室”再到“网络教室”,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除了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硬件实物之外,似乎更应该侧重于软件的开发,这其中最核心点应是教师素养的现代化。没有教师素养的现代化,再一流的硬件设施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摆设。
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花了大气力,通过学历进修、继续教育、骨干培训等方式,大面积地提升了教师素养。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教师队伍就整体状况而言,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现代化,亟须我们的广大教师在以下两个方面不断提升。
一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功素养。教师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如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需要锤炼。但仅有这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现代教育,需要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们“手眼通天”,要能够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个缤纷的世界在键盘与屏幕上呈现给学生们。现在许多地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只是电脑操作培训,以为教师们学会了电脑便是现代化了。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电脑操作,教师现代化的基本功讲究的是一种综合素养,是人文素养与技术素养的结合。比如,教师需要有点美学素养,因为美的音乐、美的色彩、美的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辅之于现代教育技术,才会让教学充满真正的魅力。
二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素养。一位没有现代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企图拿着昨天的旧船票登上今天的新客船,其教学必定是苍白枯涩的。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应该具有一般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的通识素养,且能关注到学科的最新发展。教师还应该具备所教学科的理论素养,从学科专业知识,到学科教学理念,应了然于心,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教者,而且这些理论素养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以上两点,理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衡量标准。